第四十四章 兵抵众龙驿(2 / 2)

大唐盗帅 盗帅二代 1751 字 10天前

随着杜荷查探敌阵的有张亮、刘兰、牛进达与薛仁贵。

张亮深思许久道:“观其营,知其能。单看这营盘的布置已能感觉到主人胸中韬略,非同小可。我们这一次的对手,不简单那……”

牛进达道:“大总管加速疾行,抢先抵达众龙驿,果真是正确的决定。你们看,吐蕃的营旁虽好,可防御措施,却并不多,以我军长于攻坚的特姓,攻破他们的防线,不需要花费多大的代价。但如果我军受到了钳制,拖延了行军速度,让他们在这种地方修好了防御工事,我们想要用小代价,拿下众龙驿就不容易了。”

刘兰知道牛进达说这话的理由,接话道:“牛将军说的不错,这里沟壑纵横交错,部队根本无法形成整齐而密集的方阵进行攻坚,纵然在兵力分配上有优势,却也发挥不出来。”

他们两人互望一眼,唐军战无不胜,因此所有唐将一个个都满怀自信,这发现敌军,本能的打算将他们击溃,来个开门红,可杜荷却让他们被动防守。固然不久前因为杜荷表态,让他们意识到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需要齐心协力,方能取胜。可这种齐心只是目标一致,不想拖彼此后腿。并不是对一个主帅,无条件的信服,对于他的命令遵从了,心底却有些抵触。如今见到吐蕃的营地,他们方才明白杜荷的用心,也有了小小的服气。

杜荷望了一眼薛仁贵,问道:“仁贵,你有什么看法?”

薛仁贵道:“末将的看法与几位将军一致,都觉得地方主帅松赞干布有着出色的干略。较之吐蕃军,我唐军有三大优势:其一、将士素质,唐军战斗力及在大规模的团战中,军与军之间在战场上的配合,天下无对,吐蕃难以相比。其二、兵力上的差距。大总管带来了十三万大军,而吐蕃举国之力,不过十数万。平都山口让象雄灭了两万,钦陵又带走两万前往平都山口,众龙驿里的吐蕃军打到顶也就是八九万的样子,与我们之间有着四五万的差距。其三、吐蕃新败,又不战而退,士气必然受到影响,反之我们因为他们的不战而退,大受鼓舞,在士气上也占有上风。而今这三大优势,在众龙驿这里,可以说是荡然无存了。”

薛仁贵说出了张亮、刘兰、牛进达都没有想到的细节问题,让三将大为惊愕。

杜荷笑着点头,这也是将与帅的差距。

薛仁贵有帅才,他思考的方式从大局入手,再思考细节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张亮、刘兰、牛进达三人则是将才,他们并没有想的那么深,那么细,考虑的只是如何才能攻破众龙驿,取得眼前的胜利,而不是长远的解决方式。

“仁贵分析的不错,我唐军最擅长的即是配合,尤其是军与军之间,进行大规模的战斗,然而这众龙驿却不适合大规模作战。我军兵多,但众龙驿地形复杂,兵再多也是无用,不能一并齐上。另外士气问题,也是关键。自古即有一而盛再而衰三而竭的话。我们现在士气正旺,若不乘此机会打破前面两大弊端,士气的优势,也不复存在。一个地方,破我军三大优势……不佩服都是不行。”

他先淡淡的赞了两句,接下来话音却是一转道:“不过……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伎俩都是纸老虎,不堪一击。松赞干布确实机关算尽,可那又如何?我军确实擅于进行大规模的军团作战,但这并不代表,小规模的战斗,我们就是人人捏拿的软柿子。同样的,发挥不出兵力上的优势,又如何?我大唐自从立国以来,以少胜多的战例,何曾少过?不依仗兵力上的差别,一百对一百,我们难道就会输?松赞干布如果这么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没别的说,一个字‘打’……”

张亮、刘兰、牛进达三将精神一阵,从薛仁贵分析之后,他们就有些遗憾,觉得不能够痛痛快快的一决胜负了。谁知杜荷后来,话风突变。慷慨激昂的话语,也让他们精神亢奋,皆觉得杜荷说的完全在理。就算松赞干布能够将唐军的优势,降至最低,也不意味着能够战胜唐朝。

此想法一生,三将同时请命作战。

杜荷笑着道:“机会人人有,不过这首战至关重要,还是让张副总管这位东道主,好好表现一下吧。”

张亮与他麾下的兵马在青海生活了三年,是唯一没有受到气候影响的部队,也最能体现唐军的战力。

张亮被委以重任,挺直了腰杆,高声道:“末将必然不辱使命,大总管就等着好消息啊!”

杜荷点头笑着送他离去。

他打这一战,并非如他所说的那样,只凭血气之勇,而是经过全方位的思量的。

众龙驿是一处能够最大限制唐军优势的地点,一但被好好利用,将会成为一处天然的堡垒屏障,抵御唐军前进的步伐。

在吐蕃做好充足准备之前,将此地拿下,避免与吐蕃做长久的僵持战。

他们远征在外,拖不起。

杜荷不想成为诸葛亮,让司马懿拖垮,只能抢先攻击,赚取先手。

另外杜荷有一种独特的感觉,他觉得松赞干布未必会跟司马懿一样,死守众龙驿。

他觉得接下来的一战,唐吐并非攻防对决,而是正面的对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