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管府越来越繁杂的事务,原本精简的构架也渐渐不堪用,势必要扩建起来。这件事,赵禹转手交待给长史刘伯温和参谋朱升,要他们快速拿出一个章程出来。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事情,一直到了夜里,也不过处理了一半。赵禹虽然尚有精神,可一干谋士却非武林高手,已经难掩倦色。眼见到众人皆蔫蔫没有神采,频频痛饮酽茶解乏,赵禹索性摆摆手,让众人暂且退去。
在将要离开府衙时,原本昏昏欲睡的老参谋朱升却又来了兴致,拉着赵禹云里雾里说了半晌,无外乎什么人才匮乏,野有遗贤不得用之类。赵禹咂摸半晌才反应过来,老先生这是在劝谏自己要开选士之路,而不是依靠原本简单的举荐抑或征辟。所谓选士者,无外乎科举。
隋唐以来,科举便是国朝选拔人才、收拢人心的最可靠手段。哪怕以元人朝廷之强势,也不得不在这一个方面做出妥协。不过这种国之大典,却非草率就能举行。尤其现在滁州仍然只是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镇淮总管府,且不说根本没有资格举办这种抡才大典,即便勉强为之,也难收到奇效。
因此,听完朱升的话,赵禹皱眉沉吟道:“这件事,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吧。”
朱升连忙说道:“倒并非即刻便办起来,不过必要的准备也该提上日程了。待集庆城下,平定江南之后,方可能立时着手去做。”
赵禹想了想,便点点头,说道:“老先生所言正是,不若就先造一造势。”
送走了朱升,赵禹也禁不住笑起来。他是赵宋皇室后裔,在滁州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尤其大哥这一通闹,益发搞得人尽皆知。这一番利弊权衡,也难讲清楚。若说赵琪搞这劝进把戏,也并非全都一无是处,最起码,在江南士绅心中已经埋下了一个意向。
而另一方面,他继任明教教主之后,在刘伯温等人引导推动之下,更成了广大明教众心中尊崇无比的现世明王。
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虽然未必不能共存,但其中更深一层的对抗矛盾,却委实令人玩味,哪怕连赵禹自己,都有些分辨不清。或许就是当中这一丝模糊,令到朱升这种老成持重之人,都隐隐生出一丝急迫,迫不及待要用科举之事来一举压过民间正如火如荼在筹办的明王法会。
想了半晌,赵禹便离开府衙,在府衙门口遇上了老莫派来迎自己的仆人,往新家中赶去。
一边走着,赵禹还在思忖朱升所提议筹备科举之事。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这是亘古不易的训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更是无数读书人千百年来一直未变的追求和梦想,对于人心的聚拢更有超乎想象的奇效。若能施行出来,的确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在于是否能够成功拿下集庆。
然而,朱升这席话,却给了赵禹一些启发。他行至半途,突然折转道往殷天正府上行去。
杨逍、殷天正等人的府邸皆安排在城南一线,尚算幽静的一片区域。这些明教久负盛名的头目,因为赵禹还未有暇具体安排,因此地位有些尴尬。朱升等人软中带硬的提醒,加之赵禹本人的意愿,便连官场虚衔也不好给他们安排。
殷天正也算得洒脱,放手天鹰教之后,身边没有留下任何一个天鹰教老人,就连府里听用的仆人,都是刘伯温临时安排来的。
赵禹现在万众瞩目,走到哪里,声浪便传播到哪里。等他到了殷天正家门前,老鹰王和闻讯赶来的杨逍等人早已经等在门前。
寒暄一番,众人入府去,坐定后,赵禹望着殷天正笑道:“鹰王老当益壮,可有教书育人的打算?”
听到这话,不独殷天正,杨逍等人神色也突然变得古怪起来。(未完待续。)